客家人的风俗由来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连仿佛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国之根本在于农耕,民之天下以食为重。客家话中仍保留着许多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词汇。

搭钁头(dǎp giǒk téu)

"淮南子·精神训"中记载:“今夫繇者揭钁臿,负笼土,塩汗交流,喘息薄喉。”在田间劳作累了,就找人闲聊几句、喝点茶水稍作休息,但不能完全放松,以便随时回去工作,这就是“搭钁头”的起源。

无搭无糁(mó dǎp mo sǎm→sǎp)

“砻穀堆米磨豆腐”是昔日客家农村家庭生活的常态。“磨”大家比较熟悉,“砻”和“堆”可能有点陌生。“砻”用来除稻壳,“堆”用来储存春米,不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没有结果的事,所以“无搭无糁”的意思就是乏味无趣、不值得做。

顶顶堆堆(dǎng dǎng dòi dòi)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旧时踏踏实实地做米饭的过程。在春季准备收割时,将湿米粉粘在装有未脱壳大米的小推车上,同时,大量飞溅偏离中心,因此需要不断地提起推车进行清理。而提起推车又迫使踩踏者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让它仰起。这就形成了一种反复的动作,即不断地提举和压平,也被比喻为某人工作总是出错麻烦不断,让人厌烦。

「顶顶堆堆」的人称为「顶货」,而那些听不清楚的话则叫做「耳聋顶堆」;若是妇女们,又会说「滋滋终端」,形容她们懒惰或勤奋程度不一。

地泥下(tì nái hā)

即在地板上。即使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梯楼里,客家人依然习惯于说「拖地泥」。如同钱包掉在地上了,为何还要说成是在「地(泥)下」呢?我想,这也是因为他们把落下的东西都当成了种子一样看待,有一种保护欲望。

此外,还有一个例子:电池原来也被称为「电泥」。形容一个人乡野气息浓郁,可以说他有很重的地道感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