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南朝齐梁的著名道士,孟景翼在佛道辩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以字辅明(或称字道辅),出生于江苏平昌安丘(现今属江苏),但也有说法指他是吴兴人。孟景翼性格极为孝顺,在南齐时期,他曾被文惠太子召入玄圃,与众多僧侣一同集会。在这次聚会中,竟陵王子良赠送《十地经》给孟景翼,但孟景翼并未接受,而是创作了《正一论》。
《正一论》的内容大致如下:“《宝积》经中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书中又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之器‘。”这里提到,“一”这个概念,在佛教中的称为“实相”,而在道教则被称为“玄牝”。孟景翼认为,道教所说的“大象”,实际上就是佛教所说的“法身”。他还写道:“历经千万年诸圣者,都遵循这一原则。老释二家虽未曾分离,但迷失的人却将其分开而未能统合。善行遍及四方修炼,无数善行修炼至成就圣果,即使有十个号码、千个尊称,也无法完全捕捉。这不可思议的事情!”①
这些话语充分表明,孟景翼是一个主张调和佛、道两家的思想者,他倡导二者的归于一个原点。此外,《三洞群仙录》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齐朝的竟陵王盛洪非常重视宗教事务,他广收群僧,并与孟景翼进行关于二教邪正的辩论。孟景洋对每个问题都能准确分析,没有任何逻辑上的漏洞,其言辞犀利得连别人也只能敬佩不已。
在梁天监二年(503年),设立了大小道官职,其中孟景洋担任大官,并多次受国王之邀进行讲解。当年的天监四年,有位建安王伟来访,对着座位问曰:“为什么道家的大乘经典限制这么严厉,只有传授给少数特定人物?难 道这不是先贤们的真意吗?” 孟景洋答复说:“秘密严谨的规矩,是为了维护真正的宗派妙理,这些理念最终要达到相互融合,不会产生冲突。”②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尽管世人尊敬他如同巨匠般,但对于他的态度和观点,一直保持着一种深刻且神秘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