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全真律坛外人不知的秘密之戒法不妄传出道弟子开天眼之旅

在1989年,北京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大型传戒仪式,这一盛事的照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对于戒律的严肃性而言,它不仅仅是一种禁止之义,更是修行之道的基石。天真皇人曾言:“既称道士,不行非模范;凡言真人,不习非规。”因此,当一位弟子踏入戒坛,接受戒律时,他们必须秉持诚意,确保一切都进行得庄重和有序,以远离五祖和七真的俗世纷扰,从而成为全真派的楷模,维护家风。

从严格意义上讲,全真派中的传戒活动并不算作法事,而是教务活动的一部分,是维护教规、重建教制的重要方式。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全真派并不是第一家实践传戒活动的组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正一道教存在着类似的传戒实践,有多部古籍能够证明这一点。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十戒经盟文》记录了王景仙女道士受十大誓愿,并发誓要修行供养,以便超升三界。而这份文本显示出唐代受戒现象的情况,因此有人主张说佛教对道教传戒有所影响,但这种说法站不住脚。

其原因如下:印度佛教在最初没有记载过任何关于“传”或“授”佛法(即指转授)的事件。印度佛教学者们更倾向于通过辩论和讨论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正式仪式形式来教授僧侣们如何遵守各种规定。此外,在中国,最早关于“传”或“授”的记载是在唐宋以后,这比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晚了几百年。

全真派对于将其宝贵知识与能力赠予适当接班人的态度非常谨慎。当一个方丈大律师未能找到合适的人选,他不会轻易地将这些秘密分享给他人。这一点也体现在《玄都律坛内庭要秘》中,其中提到了一系列条件必须满足才能被授予接收这些深奥知识的人包括好求胜法、无疑惑智慧等十个品质。而如果方丈决定授予某个人,则会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选择:

心境不偏颇

不虚伪

能分辨善恶

谨慎行动

温柔为怀,无过失

能超越自己,没有骄傲的心理状态

尊敬老师,对教育充满尊重,如同贫穷得到珍贵物品一样。

忠心耕耘,不避辛劳。

对于前任导师怀有感激之情。

坚定请命,每日夜以继日,都不懈寻求。

此外,方丈还会考虑是否真正符合以上条件,以及是否尽力诚恳。如果都不符合,那么就不会被选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即使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者海岛龙宫,也会自然出现新的接班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过程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最后,在历史长河中,整套受礼学问源远流长,从太上老君降下来的科仪,一直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宗旨。最初的时候,其简约明快,只是要求禁欲贪欲、保持清静。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发展出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复杂系统。而最早的一部可考证的《老君想尔》,应就是正一天师最早的一部法律典籍,也是整个宗族最古老的一部法律典籍之一。在魏晋南北朝期间,上清灵宝新天师等各个时代,都不断创造出新的规范,比如三皈五戒八斤十斤以及其他许多规矩。此后,在北宋期间,全真派兴起,同时带来了新的制度——即"口口相传"六耳不可谈及神仙修炼旨趣——目的是保护神仙修炼不能落入异己之手,让知识只限于信徒之间流通,使得这个系统更加完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