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12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举办了第十二届玄门讲经活动,本次活动以《太上洞玄灵宝中和经》为主旨,深入探讨新时代道教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修行观。"中和"思想是道教修行的核心要义,它不仅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解释之中,也反映在我们祖先圣贤们对“中”与“和”的理解之上。
首先,我们来看“中”。这并非难以理解,“中”意味着站在方向概念的中心点,四极八方相对应。在白纸上的黑点即代表初心,而向外延伸的直线则象征着学习与智慧增长。当我们离开初心越远,这条线也变得更长,但离中心点却越去越远。因此,当我们的见识不断扩展,我们是否还能回忆起最初的心境?
笔者相信,有许多人会回答否定,因为随着智慧增长,他们就像一条向外延伸的射线一样,距离中心点越来越远。而且,我们都追求名利,却错过了享受生活好的时光。这时候,该如何是好?答案已由古代道祖提供,即物极必反、复归于朴,让我们往回走。
再比喻一下,在南北两个极点站立,无论朝哪个方向迈步,都是在从一个极端回到另一个中的过程。修行也是如此,无论多么样的法门,只要敛心息欲,就能重新开始。尽管历经千辛万苦,如果仍记得修行的事,那么任何岔路都不过是返回原来的功夫。
所以,在修行中有句话:“凡心死,道心生。”这里不是要求人们只念修道而忘尘俗,而是要懂得什么是道心、什么是凡心。在天地万物皆同一大道性下,不仅在深山老林里才能称作修行,即便是在红尘度世,也是一种莫大的功德。
重要的是明白要奔向何处,而不是目前所处位置。若以我为中心,则处处皆是我,我亦成为了极;若以万物为中心,我不过是一部分,则物物皆合于大道,又何谈区分呢?正如南华真人的齐一理论——万物成为一,以放下自己高姿态才真正见到众生的本质。
由此衍生出“和”,即不偏离,是事物相合,没有不同或区别。这就是从众生的本体上讨论的大理想。如果能够通过外在相悟到本来的真实,这才直达了修行根本奥妙。不舍其大,同时包含一切,这就是最终的大理想。“中和”二字阐述的根本奥妙便明了。此时,便可找到所有关于道教修行的一切秘密。
标签: 易经对女人人生的暗示 、 无欲则刚怎么解释 、 无为而无不为怎么翻译 、 妙言至径什么意思 、 道家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