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身边的亲戚越来越少了,或许很多人很早就搬出了村里,也没有以前那个“大家庭”的氛围了。突然之间,有一个亲戚出现,我们这些年轻人可能根本不知道怎么称呼他们。
那些被80后90后的忽略了的亲属称呼,现在是时候重新学习它们啦!面对一大批远房亲戚,你不确定应该如何称呼他们,这时候你还要你的父母教你吗?没关系,我们可以看看客家地区各个城镇和村庄的叫法有哪些不同。
长辈们:
父亲:爸爸(啊爸)
母亲:妈妈(啊妈)
岳父:丈人老(丈老)
岳母:丈媳娘
祖父:公公(啊公)
祖母:婆婆(啊婆)
外祖父:公公(姐公)
外祖母:婆婆(姐婆)
...
当然,如果家中同时有几个相同的长辈称谓,一般会根据大小或者数字进行区分,比如大姨、二姨,大舅、二舅等等。如果在一次场合中有好几个这样的长辈,就可以按大小或数字进行区分。大姨、二姨,大舅、二舅……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的舅爷。
平辈们:
兄弟姐妹:
哥哥、弟弟、大哥、小哥
姐姐、妹妹、大姊、小姊
堂兄弟和表兄弟:
堂兄/堂弟/堂妹/堂姉
表兄/表弟/表妹
小辈们:
儿子和女儿都可以叫“赖里”或“妹里”
儿媳妇:“心舅”
女婿:“细郞”
孙子:“孙里”,孙女:“孙女”
外甥和外甥女:“外甥”、“外甥女”
侄子和侄女:“侄仔”、“侄妞”
孙子的孩子,“孙仔”。
总之,在客家文化中,人们对于亲戚的称呼非常丰富,而且每个地区都有一套自己的习惯。了解这些不同的称谓,不仅能够让我们更贴近传统,更能够在与其他族群交流时显示出我们的尊重与礼貌。